昨日,工程車輛在事故現場附近拆除已成危房的民居。新華社發
杭州地鐵工地坍塌事故引發追問——地鐵工地緣何變吞人“黑洞”
專家:如果投入再多一些,進度再慢一些,很多問題可以規避
截至目前,杭州地鐵工地坍塌事故已釀成7人遇難。
發生在上周六的災難,引發了公眾的強烈關注。在廣州這座地鐵線路日益發展起來的城市里,地質狀況與杭州類似,塌方事故也并不鮮見,杭州的事故理應引起廣州的反思。本報多方聯系專家,試圖追溯地鐵事故頻發的根源,在各大城市熱衷“地鐵熱”的當下找到規避事故再次發生的有效防御途徑。
事故原因
工程環節和施工方法
存在問題
交通隧道工程界的權威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多次強調工期對地鐵安全的威脅。昨晚,他在勘查完杭州現場后來到廣州,發出了迫切呼吁:“把規劃風險壓成設計風險,把設計風險轉嫁給施工風險,這是全國地鐵普遍存在的問題,亟須引起重視!”
“20米的基坑,深17米的破裂面,你可以想到,是什么樣的力量所致!蓖鯄羲∠蛴浾呙枋,施工隧道上方是雙向四車道的公路,3萬多輛車從這里駛過,重載車輛達40%,“破裂面旁還有污水管道在滲水,加上連續幾天的大雨,泥水幾乎成了錯位的潤滑劑!
王夢恕反復強調的是周邊環境不適合地鐵施工,“有五六米深的水塘,還有公路,有湖……這里的環境就不適合。即便非要開工也應進行路面加固。但是有效的規劃前勘查和加固措施都沒有!
說到根本原因,王夢恕說:“造價投入低,投標耽誤一年就趕工期,根本不實事求是!币话闱闆r下,一條20公里地鐵的合理工期為4_—5年。但對正處在急風驟雨式建設中的中國地鐵來說,這個速度顯然是太慢了。其提及的一個普遍現象是“搶進度”!昂芎玫姆椒ㄊ前低诜,但是比較昂貴,現在很多施工單位都變成了明挖”,在東南沿海高靈敏性、高流縮狀地層,都應該用暗挖法,先加固后開挖。
一位現場參與調查的萬總工程師分析杭州地鐵工地坍塌事故原因時指出,“地層條件太差,附加荷載以及地下水滲漏作用”是釀成事故的兩大主要原因。他進而分析說,此次事發杭州蕭山湘湖段地鐵工地正好處于流動性的地層之上。實際上,當地靠近錢塘江,地下水非常豐富,水位偏高,土質也以沙層粉土為主。
“基坑外土體的滑移引發了基坑的坍塌!边@位專家表示。
反思
“地災”還是“人禍”?
地鐵———作為城市交通的主動脈,大城市居民出行的便捷交通工具,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行走狀態。它的快速、安全,甚至舒適,都讓其他交通工具望塵莫及。正是這些眾所周知的巨大社會效益,讓各個大城市的建設者對“地鐵”———這個地下隧道里的龐然大物趨之若鶩。
地鐵承載著一個城市的現代化之夢,與一座城市的發展休戚相關。目前,廣州地鐵已建成開通四條線路,總里程116公里,運營日均客運量超100萬人次。在建線路包括廣州市軌道交通四號線、五號線、六號線、二號線延長線、三號線北延段,珠江新城旅客自動輸送系統,珠江三角洲城際快速軌道交通廣佛線等。
但是,與地鐵線路的日益密集相伴而來的,是接連不斷的大小塌方事故。這一點恐怕已為廣州市民所熟識。這也是中國地鐵發展總也繞不開的噩夢。
“有些風險是可以避免的,事故往往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辫F道部一位業內專家不無痛心地說。他還向記者披露了存在于行業內部的種種亂象,包括“工期危機”、“造價太低”以及“施工單位水平參差不齊”等諸多方面。
“用最少的錢,干最多的事!边@是目前大多城市地鐵修建中的真實寫照。造價相對低廉的地鐵建設工程,“肯定做起來很困難”。當然,此種現象還遍布中國的各類工程建設行業。
“線路工程太多,施工事故也會隨之而來!边@幾乎是地鐵建設事故中的一條鐵律。專家介紹,地下工程施工之前,一般都會留出足夠時間給施工和設計單位,對周邊管網等情況進行調查。這個時間大概是3個月到半年時間。
而現實的狀況往往難以令人滿意!叭绻瑫r開通好幾條線,施工單位就忙于應付各個工期,前期不能做認真調查,工程風險隱患就會加大。也不能開工就搞業務設計,設計院沒有時間去搞詳細規劃,否則就會導致抄圖,圖紙設計質量低。同時,不合理趕工期會影響地鐵建設的結構和壽命及影響地鐵安全!蓖鯄羲≌f。
投資分包機制也構成地鐵建設巨大隱患,“不少國家的一級企業或是特級企業,任務重但利潤不高。于是就有可能薄利多銷,有了活就搶,搶了之后進行分包,分給工人去干。表面上是它的隊伍,實際上可能是包工頭招募的,只不過打著這些機構的牌子!
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很多地鐵施工工地上的工人大多為臨時工,他們并無合同可言,“老鄉帶老鄉地做,做幾天就換個地方”。
“事實上,我們現在搞工程,都需要經過科學評審,但有些基本工作沒有做,只是領導意圖,為了政績!蓖鯄羲”救艘矊π袠I內的不正之風頗為不滿,“我們地鐵建設實力很強,如果土木工程造價投入再多一些,進度再慢一些,很多問題可以規避”。
他山之石
規劃勘查與民意最重要
近兩年來,記者在廣州參與采訪地鐵工地塌方事故近十次,僅今年就有四次地鐵工地塌方事故。在西方,各國地鐵線路比中國發達得多,但是地鐵坍塌事故卻很少。
在德國紐倫堡和法蘭克福等諸多城市,這些城市面積雖小,但是地鐵卻密如蛛網。這些線路從U1到U7,從S1到S7,如此繁密的地鐵線路24小時日夜無休地運作。在紐倫堡甚至還有世界領先的無人駕駛地鐵。如此多的地鐵工程線路,而“塌方”這樣的字眼對他們來說卻是個陌生字眼。
紐倫堡交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有三個能源公司支撐!斑@些能源公司的收入中,有一部分將運用到公共交通領域,一條20公里的線路,有足夠的工期和資金去完成,因為沒有人考慮獲益問題,這是城市的公共事業,我們所有的人都知道它不可能用來賺錢,公共交通是造福每一個公民的!奔~倫堡交通公司新聞發言人Seitzinger女士對記者說。